公管青年||卢香:扶贫精神引领,感知时代脉搏
扶贫精神引领,感知时代脉搏
扶贫精神常驻扶贫干部心中
扶贫干部将它传承给万千后辈
本期扶贫青事将由卢香同学带来
她和扶贫的相守相知
本期访谈嘉宾: 卢香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扶贫精神引领我们感知时代的脉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没有真正参与实地调研并深入了解精准扶贫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之前,我一直理不清楚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我理解的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总是不相容的、模糊不清的,就是若即若离、亦远亦近的关系。我总认为每个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可以不一样。因为时代有时候太强势了,我们是被选择的,角色是被安排的,人想要不变成畜群,而能保持其独特的尊严、美,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矛盾与孤独是他必须承受的精神代价。如果他不想在驯化中失去独立,也不想在对抗中被时代磨损,那么,若即若离、亦远亦近,也许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基于以上观点,以前的我总是不太理解“一个人可以为了某种情怀,将个人真正融入时代发展之中,不计后果,毫无保留。”的行为。甚至会怀疑:“他极有可能在时代中失去了真我”。但是,这次调研让我真正地领会到个人命运是能够与时代发展紧紧联系的。
2016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精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全面了解教育帮扶在贵州省实施的措施、成效、困境,以促进后扶贫时代教育帮扶机制的转型和创新。2020年7月-8月,为顺利完成“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治菊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先后在贵州黔南和毕节开展广州对口帮扶调研,采集帮扶干部的动人故事。
我有幸加入了谢治菊教授所带的学生团队,并跟随谢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调研。在十多天的调研中,我们对广州对口帮扶贵州的经验、成效及特色进行了解,也知悉了时代潮流下帮扶干部的普遍心得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动容的,自然是扶贫干部让人敬佩的扶贫精神。
无数扶贫干部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他们中有不少人利用人缘、地缘、亲缘等各种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帮扶贵州,解决了很多扶贫之前本就根深蒂固并且难以突破的问题,给当地带来了福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毕节市大方县挂任副局长的黄雯局长,他利用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并竭力向社会争取资金等资源来助力大方的发展,具体细致到为学校更换课桌、捐赠教学楼、购买体育教材等等。为了解决有的地方长期缺水的问题,他找来专业队伍对该地进行勘测并进行地下钻井工作,从而解决了当地的饮水问题。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他真正地将自身融入大方的发展之中,真正地为大方人民考虑,并且还延长了在大方挂职的时间,就是为了助推大方发展并尽快推进东西部扶贫工作。扶贫干部对于自我意识的坚守并且唤发出其自我精神的觉醒的行为,同样令人敬佩。他们是真正将个人与时代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写的人,值得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学习。诚然,高贵的心灵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认准一个方向精耕细作的同时也不忘拓宽视野,不仅一事精致,也能一世动人。
在谢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也在实践中寻找到了社会学的真正魅力。每一个人在自己寻找理想归属的路上,总会有一位细心为你导航的指路人,而谢老师便是我追寻职业理想道路上的那一缕光,指引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归途。我想我会在这条路上发光发热并且越走越远的。经过此次调研,我不仅接受了扶贫精神的洗礼,而且理清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能够感知时代脉搏并且紧追时代潮流 ,从而将自身发展融入时代步伐,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人可以为了某种情怀,
将个人真正融入时代发展之中,
不计后果,毫无保留。”
尽心尽力
呕心沥血
不止一事精致
还是一世动人
纵使扶贫路漫漫
但有赤子怀丹心
关注本栏目
扶贫青事持续更新中...
供稿 | 卢香
排版 | 张远乔
审稿 | 林曼曼 张淑欣
监制 | 谢治菊 何瑞豪
相关链接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